要想学好英语,先从习惯入手
一、要有开口读说的习惯
开口说英语既是学习英语的终极目标,又是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初学者要刻意养成课后忘情地朗读单词和课文的良好习惯。课堂上要积极踊跃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领读单词或课文时要很陶醉地跟读。还要争先恐后地参与老师组织的pair work、group work、 discussion、对话表演,值日生报告等活动,不失一切时机地练习口语。要把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看作是一件很自豪、很荣耀的赏心乐事。实践证明,很多同学英语掉队都是从不张口读、不开口说开始的。因此,学好英语的第一步,先应该从勤动嘴起步。
二、要有多听的习惯
每天保证一刻钟到半个小时听课本的录音。这既可帮助同学们熟悉单词和课文,又可校正英语发音,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语感,可谓一举多得。时间可以灵活安排,根据成功的英语学习者的经验,早晨起床后,边刷牙、洗脸,边听录音,或者在晚上就寝前听15分钟的英语,效果最佳。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利用MP4、手机、网络、多媒体等手段,随时随地练习英语听力。有外教的学校,尽可能多地和外教面对面地交流,更是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的最佳渠道。和外教交流的价值和作用可以用一句古话概括,“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样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就会功到自然成。
三、要有动手写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足以证明写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包括四层含义:其一,在背记单词时,不仅是读着记,还可以一边写一边记,这样效果会更好;其二,要养成作课堂笔记的习惯,把老师讲授的内容提纲挈领地写下来,将重要例句抄写在听课笔记本上,反复揣摩,以备复习之用;其三,勤动手,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或课后书面作业,书写要规范;其四,如果学有余力,每天可以造几个英语句子,甚至坚持用英语记周记或日记,既使能写出三、五个正确无误的句子也是有益的。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这么一种现象,那就是一堂课上下来,只干坐着听,从不动笔作课堂笔记,整个一堂课连一个英语单词、句子都不写,这怎么可能学好英语呢?
四、要有背诵默写的习惯
要精通一门语言,不从事大量的艰苦的背诵记忆工作,那断然是不可能的。这是成千上万的英语学习者已经反复证明的经验。因此,学习英语的较高境界就是能把学过的课文倒背如流,信手拈来。因为你要背诵课文,就必须反复朗读,逐句钻研,整体理解,这样长期坚持,你就会逐渐地掌握英语语言的排列组合规律,养成英语思维方式,不断增强语感。我们知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记忆,反之亦然,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记忆,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其次还要动手默写大量的重点句式、精彩段落和经典范文。
五、要有模仿联想的习惯
学习英语对一个人的模仿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刻意模仿老师的发音口形、语音语调,仿照例句或新句式造句,作大量的替换练习。根据学过的课文的体裁,题材套写类似的作文。例如:初一学了This is a book 这一句型后,只要用适当的单词替换a book,我们就可以造出成千上万、数不胜数的新句子。又如,学了《My Family》之类的课文后,可以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套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的家庭。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套,就看你会套不会套。”学习英语说穿了,其实就看你擅长不擅长套说、套写、套用,也就是说看谁模仿的本领高。
联想主要用来帮助记单词,扩充词汇量,特别到了高考总复习阶段,如果要集中突破高考词汇关,那么联想就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例如:复习到“act”这一词,就要联想到actor、 actress 、action 、active 、activity、 react 、reaction 等单词,以这样的方法复习单词,词汇量就会成倍成倍地激增。
六、要有预习自学的习惯
洋思模式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先学”呢?给学生布置具体明确、适量科学的预习任务、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指导学生“先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英语学科课前预习的内容和方法相当具体、可操作性极强。这包括:(1)在上新课前,把生词读准读熟、牢记单词的音、形、义。(2)把要学习的句型、对话读熟,弄懂意思及功能,并提出疑问。(3)将老师要讲的新课文读熟,逐字逐句钻研,并全文书面翻译一遍,同时把有疑问的地方标识出来,老师讲解时能专心听讲,弄懂弄通,这样就提高了听课效率。
预习的底线是,在上新课文之前,要确保把生词记熟。学习英语最基本的习惯就是:长年累月、自觉自愿、锲而不舍地记忆生词。众所周知,词汇量是制约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诸项能力的瓶颈之所在。一个人在英语学习的漫漫长路上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词汇量的多寡。到了高中阶段,尤其是到了高考备考阶段,学生必须具备借助工具书、参考书达到自学英语的能力。
七、要有质疑好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和“不耻下问”说的就是质疑和请教他人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预习功课、做习题、听老师讲课时,经常会碰到一些不懂或以前从来没有学过的知识,其中包括有些单词不认识,句型和汉语的差异较大,语法不会分析,意思难以理解,语法现象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释不通等问题,这时你就要自己先动手解决。查词典,翻资料,浏览课堂笔记。如果最终自己实在无法解决,那么就须及时地、毫不迟疑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切忌让疑难问题堆积起来,否则日积月累,积重难返。许多同学到初二成绩下滑、明显掉队或放弃英语学习,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疑难和“欠账”太多,不懂的知识已经远远超过学懂的知识,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拾,从而学习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因此,不要让疑难问题积攒下来,要零敲碎打、各个击破、不留隐患。
八、要有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经常性、习惯性地使用工具书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能力,语言学习对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词典是最可靠、最忠实、最权威的老师,要学懂一门外语,翻不烂三五本中型词典,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有一部分中学生甚至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手头连一本中型词典都不准备,这怎么可能学好英语呢?英语老师有义务向学生推介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发行的《新英汉词典》等。
九、要有博览群书和阅读的习惯
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做“完形填空”或“阅读理解”等习题时,往往不是由于他的语言水平不过关,而是因为缺乏对文章的背景知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而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了此类试题得分不高,进步缓慢。因此,作为一个在英语上要有所作为的学习者,就必须对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名人轶事等有一定的了解。要有意识地对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百科知识有所涉猎。那么如何才能获取这些知识呢?最有效、最便利的途径就是大量阅读,博览群书,多读书,读好书,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在此奉劝同学们一定要学好中学的历史、地理课程,建议同学们长期订阅《读者》等人文类的书刊、报纸,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会使你一生受益无穷。
总而言之,要学好英语,就必须勤动嘴,勤用耳,勤动手,勤动脑,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学好问,博览群书,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