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 好习惯 我们终生努力的方向
人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或“习惯成就未来”,我们反复强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或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要有研究学情,认清教育对象的习惯
研究学情、了解受教育者的现状是备课、制定教学方案、撰写讲义的前提条件。如果不深入地分析学生,不熟悉教育对象的根底,那么备课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备课首先而且重点应该备学生,这样就可以根除“千人一案,多年一案”的弊端。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某大学的礼堂座无虚席,司密斯教授正在上哲学课,他时尔口若悬河,时尔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学生洗耳恭听,埋头抄写。正当他讲到神采飞扬时,却发现前排一男生非但不做笔记,还伏案假寐,手头放着一撂本子。教授走上前去关切地问道“同学,你为什么不做课堂笔记呢?”男生略显窘迫,但从容作答道“我带来了我爸爸的课堂笔记本。”教授信手翻阅后,感慨万分地说“汤姆的儿子都成人了,看来我该退休了。”男生安慰道“教授,其实我还是很折服你的记性。”
研究学情应从五个主要方面入手,即分析:(1)学生的智力因素;(2)非智力因素;(3)知识基础;(4)主观努力程度;(5)个体差异。
只有在充分掌握学生学情,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学才有针对性、目的性,分层次施教才能得以落实。为了找准教学的起点、切入点、突破点、落脚点,教师就必须从分析学情入手。
一个教师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不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而夸夸其谈,对牛弹琴,其结果当然是劳而无功,出力不讨好。
二、要有终生学习,与时俱进的习惯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个好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座佑铭。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改变命运、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充电”,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便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被淘汰。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事物,吸收新知识,做一个时尚前卫的学习者,并且要终生学习,做好知识的更新、换代、升级。真可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的内容涉及到:(1)专业知识;(2)教育教学理念;(3)教学法理论;(4)升学考试动态;(5)百科知识;(6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在此,我着重强调,在现阶段一个教师一定要熟练掌握并习惯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制作课件上狠下功夫,有所作为。只有利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才能把某些抽象、枯燥的知识教活。
一个好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所以让我们立志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俗话说“打铁先要本身硬”,本身怎样才会硬呢?那就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三、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习惯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也是获得知识的主阵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说穿了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包括教和学的效率两个相辅相承的方面,其中授课习惯和听课习惯在课堂教学效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良好的教学习惯呢?在此,我重点强调这几方面的习惯:(1)把激发培养学习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2)大胆管理学生、巧妙组织教学、高效驾驭课堂;(3)师生积极互动,学生先动起来;(4)时刻牢记效率概念;(5)习惯使用直观教具或直观教学手段;(6)板书的习惯;(7)得体规范的教态。
知识是一辈子教不完的。一个教师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学生终生对这一门功课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并坚持探索钻研下去,因此兴趣教育乃是第一要务。在某一门课程中,老师只是一个领路人而已,正如熟语所言,“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教师授课应该有脉胳清楚、特色鲜明的板书,板书是教师授课的忠实记录和缩影,也是体现直观教学的最简单易行的措施。学生必须有完整准确、整洁美观的听课笔记,课堂笔记是老师送给学生受益终生的礼物;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独角戏”、“自娱自乐”是多年来学校教育的第一大顽疾,所以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呜,在环节上形成互动,在目标上达成共识,在过程上默契配合,就成了我们教改上要实现的首要目标。一个老师高明不算高明,学生高明才是真正的高明。一个优秀的教师肯定是一个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忙得不亦乐乎、脑、眼、耳、嘴、手并用的教师。
四、具备指导学法、培养学习习惯的习惯
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顽固地存在着“重教轻学、重教法的研究轻学法的研究、重知识的灌输轻习惯的培养、重主导作用轻主体作用、重内容轻学法”这一被动局面,扭转这一局面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好在洋思中学已经走在了教学改革的时代前列,并为我们提供了经验。
学法指导点拨有多种渠道和方法:(1)课内课外,科任老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2)利用主题班会,组织学习效果显著的学生交流学习方法、经验和心得;(3)学校牵头定期地、经常性地举行学习方法讲座或交流会,主讲人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4)邀请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撰写学习方法论文,归纳总结切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经得起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学习方法,并推广试用。
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界定清楚学好某一功课最起码应该具备哪些习惯,然而才谈得上培养这些习惯。我认为在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最关键、最根本的一条是学生首先要爱学、乐学、善学、先学、自学。然而老师再点拨启发、指点迷津、鼓励拨高。归根到底就是洋思中学的一句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五、要有从事教研教改的习惯
绝大数教师都具备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关键是要把这种水平和能力发挥到极致,转换成习惯。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要把教研教改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形成条件反射,成为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应该甘作“教书匠”,而应该成为研究者、学问家,要作研究型的教师。
对于教研教改问题,首先应该解决的是思想认识和理念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教研教改太神秘、太深奥、太神圣,自己的学识、资历、经验还达不到研究的程度,教研教改是专家、教科所的专利,吾辈只要能上好课就已经功德圆满了,这些认识显然有些偏激。我认为只要有教学实践、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等作基础,当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教学实践,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搞教研、写论文、出成果。
那么研究什么呢?(1)反思教学的得与失;(2)探讨学法教法;(3)研究教材内容;(4)关注升学考试动态;(5)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那么如何研究呢?(1)大胆实践;(2)及时反思;(3)归纳总结;(4)理论武装;(5)解决问题;(6)推广成果。
六、既教书又育人的习惯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做人的教育更应该加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品学兼优、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材。很大程度上育人比教书还重要,一个精通专业知识而没有操守和德行的人对社会所产生的毒害更大,更具灾难性,例如,化学博士制造冰毒。因此结合目前的社会现实、结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的现实表现,不失一切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是一个教育者所肩负的职责和义务。教育的内容包括:(1)前途理想、报负志向教育;(2)社会公德教育;(3)守法诚信教育;(4)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教育;(5)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一个学生如果在思想境界、处事为人方面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他是很难成才、成功、成人的。先学作人,再作学问。
“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在科任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误以为“育人”是班主任、德育处、行政领导的份内事,所以他们只管教好每天的两节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闻不问,漠然视之。这难道不是一种渎职吗?一种悲哀吗?
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必灵鸡汤,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路标,是学生修身作人的导师。
七、合作、请教、交流的习惯
教育教学是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等同力合作、良性互动的多边活动,而不是孤军奋战、单打独斗的游戏,所以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习惯就成了最基本的素质。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合作更是对一个教师的能力的考验和挑战。
向前辈、同仁虚心请教、学习他们的强项和经验是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快速成长的捷径。如果能认识到这些,学校倡导的相互听课、集体备课、学习外地的经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活动还会成为我们的负担而流于形式吗?
交流是双向的。中老年教师要以大局和长远为重,以发现、帮助、扶持青年教师中的后起之秀为已任、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传授给后来者。青年教师要主动地、经常地向中老年教师倾诉自己的困惑和迷茫,以求得他们的开导和指点。同时中老年教师更要学习青年人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以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教育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要求同一年级组、同一教研组之间的教师多交流、多探讨、共同商量、携手共进。
八、身教示范的习惯
“身教重于言教,行动高于空谈”。与其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唠唠叨叨,倒不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风细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田,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文明的生活习惯给学生树立一个活生生的典范和楷模。
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讲信用、勤奋刻苦、严谨,老师首先应该做到提前候课、说话算数、敬业爱岗、严格要求、为人师表,并且只能比学生做得更完美。农村有一句土话说“婆婆跳下炕,儿媳紧跟上”,可能说的就是身教和榜样的力量。
身教在家庭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长自己胸无大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从这样的家庭中能走出什么样的“半成品”呢?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最好用事实和行动教育孩子,做一个行动型的教育者。
九、创新求索的习惯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提出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应该是创新人才。教师要自觉地、积极地从事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学校管理机制等创新。要创新,教师就必须打破惯性思维,克服经验主义,锤炼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富于冒险精神,大胆尝试,勇敢实践,不怕失败,敢为天下先,上下求索。
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格外呵护学生创造性的智慧,弘扬创新精神,善于发现并扶持逆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在此,我举一个扼杀儿童想象力的例子,望老师引以为戒。课堂上,老师提问:“雪化了变成什么?”“变成水!”大家异口同声。一个小女孩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象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因为老师认为,这不是标准答案。
试设想一下,全中国的小学、中学、大学里的教师,每人只要作出一项创新成果,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是何等地辉煌啊!一人一生作出一项创新成果真的很难吗?
综上所述,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的好习惯,概括起来讲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一个学习型、研究型、行动型、导师型、创新型的教师,为国家的崛起、民族的振兴贡献聪明才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