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学情是指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动机兴趣、学习习惯、主观努力和家庭背景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作以充分的了解掌握和全面的分析研究。它属于备课环节中的“备学生、备教法和学法指导”的范畴,其实质是体现“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个性差异”。研究学情说穿了,就是研究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其目的是实现因材施教,分层次施教,针对不同现状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确定客观的培养方向,最终达到分类推进,共同提高。如果说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研究学情就是备好课的前提,是设计教学方案,确定尖子生、临界生和弱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依据,也是教师应具备的良好教学习惯之一。只有在熟悉教育对象现状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来的教学方案,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研究学情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如何运作呢?目的何在呢?
首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要了如指掌。在承担了新班级的教学任务后,首要工作应该是立即动手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底子。以高一新生为例,教师必须弄清楚生源的个人信息、毕业学校和入学成绩,逐步摸清新生在初中阶段对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薄弱环节在哪个阶段?哪些方面?哪个章节?最权威的研究方法就是参考全省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即入学成绩),进行试卷讲评和质量分析,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制定高中和初中衔接过渡阶段的补救措施,查漏补缺。通过和新生谈心的方式,了解初中的学习情况。如果有必要或可能,还可以和初中的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取得联系,咨询学生初中的成长经历。研究学生的学习底子(或曰知识储备)旨在确定高一教学的起点和切入点,为备课找准恰如其分的基调,以避免起点过高或偏低,从而少走弯路。同时,摸清新生的基础还是学习洋思经验,划分学习小组的重要依据。
其次,对学生的智力水平要心中有数。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在理解能力、反应、接受能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在所难免地存在着强与弱、快与慢和优与劣之差别,这就增加了备课和授课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对这些因素给予充分的考虑,研究学生智力储备的方法有:1、观察听课反应。2、课堂个别提问。3、跟踪学习效果。4、从背诵、作业和考试成绩中掌握学生的智力水平。摸清学生智力水平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授课内容、作业布置和起点目标上区别对待,对症下药。以高三级学生为例,对于智力超群的学生,鼓励他们冲刺重点名校;对于智力中游的学生,确保他们考入普通高校;对于智力平平的学生,促使他们起码享受职业技术教育。另外,学生的智力是动态的,是可以开发的,因此教师还肩负着启迪和开发学生智力潜能的重任。
再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要心知肚明。动机是前进的力量源泉和成功的催化剂,兴趣是最忠实的老师,兴趣能产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刺激学习热情,调动主观能动性。这两个要素都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必备条件。以英语课为例,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不明白学习英语到底是为什么,感觉到学好英语离他们太遥远,他们尝不到学好英语的短期内的甜头。因此,教师就必须在强化学习动机和激发兴趣上多下功夫,多费心血,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教育学生要站得高,看得远。促使学习动机的多元化,确保学习兴趣的持久化。研究动机兴趣应贯穿于备课、授课、作业批改和辅导等各个环节。特别要力求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灵活多变,力争每节课都使学生耳目一新。通过课内外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单独辅导等方式,分析成因,寻求对策,掌握第一手资料。研究动机与兴趣的目的是要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敦促内因发生变化,师生形成教学合力,保障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第四,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要胸有成竹,正如谚语所云,习惯成就未来,习惯决定一切,学习习惯也不例外。细心观察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应试和自学的习惯,刻意培养学生作课堂笔记、积极回答教师提问、朗读背诵等学习习惯,有效保证每堂课学生都必须勤动口、动手、动脑。了解和熟悉学习习惯可以通过观察听课习惯、跟踪学习效果、检查预、复习作业、监考阅卷、试卷讲评、质量分析等途径进行。研究学习习惯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始依据,是教学的强有力的保障。最终目的是为了矫正不良的学习习惯,着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保证,学习效果会如虎添翼,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第五,对学生的主观努力要烂熟于心。哲学上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教学中,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在学习中,学生的主观努力是内因中的内因,只有学生勤奋刻苦,积极主动地去钻研、去探索,师生所做的一切努力才会有回报、有结果。基础差,底子薄,可以千方百计查缺补漏,迎头赶上;反应慢,记性差,可以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苦学精神,以勤补拙。兴趣淡,习惯差,可以矫正和培养。总之,学生必须先动起来,尽力而为之。然后老师再助一臂之力,尽力扶助之,这样互相配合,效果肯定最佳。再高明的老师,对学生也只是起一个帮助的作用,谁也代替不了谁。坐在同一个课堂中,学着同样的课程,同一个老师教授,为什么学习成绩和最后的结果会千差万别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各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同,学生有勤奋和懒惰之分。之所以优秀,皆因为勤奋。衡量和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刻苦努力,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密切观察他是否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想、多做,通过检查作业、预习、复习等完成情况,了解是否具有自学能力,就会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掌握。学生的主观努力程度决定其前途和未来,也是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之所在,更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决定因素。研究学生的主观努力程度,目的是弄清教育对象,避免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既不过高又不过低地估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和期望,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确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向,摸清升学的目标生和临界生,分层施教,分类推进,有的放矢。
最后,对学生的家庭背景也要知根知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也是终生老师,家庭教育是教育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家庭背景,可以对学生的智力遗传因素,环境影响和养成教育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和自身修养对子女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家庭背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访,还可以通过和家长电话联系,和班主任交流,和学生面谈等方式进行。研究家庭背景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通力配合,使得学校教育成果在家庭中得到延展和扩大,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争取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切实负起责任,督促子女认真完成家庭作业,完成预习和自学任务,从学习、生活、做人和做事方面全方位地关心和帮助孩子,适时巩固教育成果。
为了更好地分析学习者的状况,可以采用如下途径和方法: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有目的观察与分析,从而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方法。这是了解学生的最常用的方法。
2、书面材料分析法
书面材料分析法是指教师通过阅读、分析有关记载学生情况的书面材料(包括档案资料、班级记录资料和学生个人作品、作业等)来了解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历史、现状、发展变化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3、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通过与学生口头交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有利于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
4、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生活环境与各种表现进行有计划的全面系统考察,从而了解学生,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发现各种关系与联系。
5、测验法
测验法是通过诊断性(摸底性)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存在问题,并对测试结果做出分析的方法;测验可以面向集体,也可针对部分学生和个体。
以上方法可以交错运用,但一定要讲求实效,力求客观全面。
为了确保学情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直观性、规范性和量性,笔者初步设计了下列图表,可供教师分析研究学情之用。
学情研究结果评估简表
项目 |
知识
储备 |
智力
水平 |
动机
兴趣 |
学习
习惯 |
主观
努力 |
家庭
背景 |
综合
结果 |
等次 |
5 |
4 |
3 |
2 |
1 |
5 |
4 |
3 |
2 |
1 |
5 |
4 |
3 |
2 |
1 |
5 |
4 |
3 |
2 |
1 |
5 |
4 |
3 |
2 |
1 |
5 |
4 |
3 |
2 |
1 |
前六项之和 |
|
此图表适宜于对单个学生、某门课程、某一班级、甚至整个学校的学情进行分析研究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可作为教师备课和授课的原始依据,也可以作为学校管理和决策的参考依据。
切记,一个教育者最大的悲哀和失败莫过于不熟悉自己的教育对象而对牛弹琴,事倍功半,最后落个出力不讨好的下场。
|